遵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确保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人才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遵战略,强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全市人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人才总量较快增长,人才结构日益改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人才规模较小、总量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紧缺;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更加重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科学合理规划,积极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全市人才发展,努力开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人才优先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各方力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进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形成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坚持以用为本原则。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提升人才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人才价值。
3.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力。
4.坚持重点带动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拓宽人才开发渠道,大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为重点,积极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团队,带动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不断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聚集优势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人才集聚中心和人才发展高地。
——人才总量快速增长。人才资源保持年均5.5%的增长速度,人才总量达到90万人以上,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人才素质显著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9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层次人才快速增加。
——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人才明显增加,人才的分布、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渐趋合理,人才发展基本满足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
——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人才培养开发、考核评价、整合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人才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投入稳步增长,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人才效能明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发挥。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以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人才贡献率达到34%。
遵义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 标
|
单位
|
2009年
|
2015年
|
2020年
|
规模
|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
|
万人
|
51.41
|
70.76
|
92.47
|
党政人才资源
|
万人
|
2.37
|
2.48
|
2.60
|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
|
万人
|
2.79
|
4.45
|
7.2
|
专业技术人才资源
|
万人
|
10.79
|
15.11
|
19.70
|
技能人才资源
|
万人
|
17.70
|
22.50
|
26.70
|
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
|
万人
|
2.45
|
5.625
|
8.01
|
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
万人
|
19.52
|
24.72
|
32.27
|
社会工作人才资源
|
万人
|
|
1.5
|
4
|
素质
|
人才资源总量占在业人口的比重
|
%
|
11.39
|
14.66
|
17.22
|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
人年/万人
|
3.03
|
30
|
39
|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
|
%
|
12.94
|
25
|
30
|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
|
4.58
|
15
|
20
|
(四)总体部署
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按照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要求,加大政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健全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三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才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提高人才资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对应度。五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六是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法制化建设,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
推进人才发展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2010—2015年,要以扩大人才规模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发展,力争在人才规模和结构上取得重大突破,使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2016—2020年,要以提高人才层次和素质为重点,着力培养和打造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努力开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目标: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青年创新拔尖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到2015年,全市研发人员达到1.4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160人左右;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8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360人左右。
主要举措:制定和实施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工业园区(产业示范园区)、产业基地(带)、企业技术中心、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建设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深入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支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的人才队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以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和平台,着力培养各类专家和领军人才,打造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和重点学科专业技术人才团队。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和智力。
(二)加快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1.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市基础设施领域人才基本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到2020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人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主要举措: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攻关,以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发展、促进人才成长。建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人才保证制度,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技术攻关和人才开发。建立和完善交流和合作研究机制,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派有关领域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培训,并采取合作、定向等方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素质。
2.产业发展领域
发展目标: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快白酒产业、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化工产业、“两烟”产业、茶加工业、竹加工业、名优特食品加工业、制药产业等优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物流业、会展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人才开发。到2015年,建成一批产业人才基地,重点产业人才数量明显增长;到2020年,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基本得到满足,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主要举措:适应我市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打造一批重点产业人才基地,并争取将其建设成为省级人才基地。以实施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龙头,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示范园区)企业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作用,加快人才集聚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形成人才整体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采用岗位培养、实践锻炼和学历培训等方式,加快产业发展领域人才开发。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促进重点产业人才合理分布、优化配置。积极引进金融、外贸企业,定期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企业和发达地区学习培训,不断加大金融、外贸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带动和促进全市产业发展。
3.城镇建设与管理领域
发展目标:适应加强城市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人才为重点,加大城市建设与管理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数量明显增长;到2020年,形成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城镇化发展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每年选派一批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到发达省(区、市)挂职锻炼。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加快引进一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优秀人才,充实我市城镇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家和团队。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
发展目标:围绕推进“一建双创”和发展生态经济的需要,以培养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生态产业开发等领域专门人才为重点,加快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到2020年,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人才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
主要举措:制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才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多形式培养人才。结合污染减排、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和城镇垃圾、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加强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培训。积极引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和城镇污染防治专家和管理人才。
5.社会事业发展领域
发展目标:适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加大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在教育、文化、卫生、政法、宣传等领域规划实施一批人才工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到2020年,努力使社会事业发展领域各类人才得到基本满足,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主要举措:研究制定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教育卫生人才、宣传文化人才、政法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领域工作。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为核心,以乡科级以上党政领导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党政干部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党政干部达到8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主要举措: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积极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重点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搞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女干部、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范围、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突破行业、地区和部门限制,扩大干部交流范围,畅通干部交流渠道,完善干部交流配套政策,形成干部交流长效机制。规范党政干部挂职制度,加大党政干部与企事业单位干部、上下级机关干部相互轮岗挂职工作力度。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竞争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善于资源配置和资本运营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7万人以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的比例达到50%左右。
主要举措:依托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围绕白酒、机电及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农产品加工、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采取挂职锻炼、在职进修、短期培训、轮岗交流、在岗培训、考察学习、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规划、资本运营、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充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鼓励企业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以及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环境。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城市建设与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基本合理。
主要举措: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抓好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积极筹建遵义工学院,积极推进联合办学,鼓励企业、科研单位与市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加大金融、国际商贸、物流、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信息、工民建工程设计和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合理分布。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规范管理,强化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吸引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兼职、咨询、讲学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以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进一步改进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改革,打破身份、所有制、学历、岗位、系列等限制,确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职称评审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符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
4.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较高的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2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占25%以上;到2020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7万人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占30%以上。
主要举措: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技术学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鼓励企业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分层培训、顶岗实习、以师带徒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结合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合理调整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并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培养机制。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评选表彰制度,开展“遵义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并积极推荐参加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评选。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目标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茶叶、竹、蔬菜(辣椒)、中药材、高粮、畜牧、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发展,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提高科技水平、劳动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技术推广服务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4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2万人以上,每个行政村有4名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举措: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合培训项目,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实施力度,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支持,重点加强农村发展急需的教师、医生、农业技术人员等方面人才培养。加大城乡人才对口扶持力度,推进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等工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项目对接、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积极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尤其是民间艺人职称评定和资格论证,引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民为本、帮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社区服务、青少年工作、社会管理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达到1.5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达到4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明确相应资格条件和程序,创造社会工作者合理的职业晋升空间,不断增强其工作的成就感,维持良好的工作意愿。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以社会工作者能力、操守、业绩为主要考核内容,结合思想品德、职业素质、专业水平聘用人才。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与指导,搭建社会工作人才聘(雇)任(用)双向选择的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有序流动。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锻炼。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定向培养、职业培训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人才总量。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社会工作发展的成功经验。按照“拓宽渠道、整合资源”的思路,结合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可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造转化为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相关要求规范和整合一批民间组织,使一批民间组织发展成为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积极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打造平台。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工作。
三、人才发展重点工程
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人才发展重点工程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组织实施6项人才发展重点工程。
(一)“15851”人才工程
以提高人才素质、提升人才层次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选拔、管理和服务力度,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民间文化(技能、工艺等)等领域打造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到2015年,全市纳入“158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的人才达20人次以上,纳入第二层次培养的人才达100人次以上;到2020年,全市纳入“158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的人才达30人次以上,纳入第二层次培养的人才达150人次以上。
(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以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大力开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和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10名在全省有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建成4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省级创新团队和50个以上市级创新团队,新建10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学科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1500人以上。
(三)企业家培养工程
围绕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鼓励和促进全社会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优秀企业家的培养、选拔、管理和服务工作,着力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打造大企业大集团领军人才。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创业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以上,培养20名以上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能够引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家,一批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家后备人才,以及1000名高素质的专业型管理人才和500名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管理才能、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
(四)名师名家培养工程
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50名省级名师、600名省级骨干教师、4000名市级骨干教师,打造一支以专家型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
(五)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
适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创新方式方法、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服务管理,在科技创新、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工程建设、社会管理、教育发展等领域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层次。
(六)人才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工业园区(开发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着力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培训、现代管理于一体的人才基地,为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打造崭新平台。到2015年,在全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基地20个,到2020年达到30个。
在实施好全市重点人才工程的同时,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市直部门和县(区、市)结合各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在宣传、教育、工业、卫生、文化、政法等领域人才发展和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新型农民培养等方面,规划实施一批人才工程,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全市人才工作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一)完善人才领导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人才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制定、资源调配、协调服务和督促指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市、县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直接联系专家制度,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行人才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健全人才工作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协调沟通制度。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班子工作考核内容。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人才工作会,分析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查找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人才工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认真做好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协调沟通,建立健全全市人才信息库,切实加强人才统计和监测工作,定期发布人才工作和人才供求情况。进一步充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强化工作职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认真抓好系统、行业和部门人才工作的落实。各地各单位要把人才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切实做到人才工作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在全市形成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取消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行政性限制和干预,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三)健全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坚持人力资本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将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逐年有所增长。市、县(区、市)两级政府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确保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保证制度,提高项目建设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企业加大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人才项目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于人才开发项目。
(四)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为人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应度和适应性。建立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建立人才、用人单位等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五)创新人才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向基层和重点产业、重点行业流动,建立服务基层和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工作表彰奖励制度。对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待遇和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建立“五险一金”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就业。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扎实做好选调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的工作。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流动、市场配置、职业资格、选拔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流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研究制定市级机关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办法,组织市管专家、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到农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
(六)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方法,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选拔方式,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选拔制度,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和解聘辞聘等制度。
(七)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机制,着力形成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根据人才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逐步建立民间社会化的考核评价体制,成立由专业权威人士组成,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化评估机构,加强其他各类人才的考核评价。探索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把各部门、各单位培养和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工作列入考核内容,与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奖惩和使用直接挂钩。
(八)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与业绩、能力相适应、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大胆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办法,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制度。推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稳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的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加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九)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系统,形成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加快行政部门人才服务的透明化,推进服务工作公开、公平与公正。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办分离,实现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健全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业绩档案、诚信认定、人才智力输出、创业项目推荐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多样化人才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评价、人才竞争和人才引进中的推动作用。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市场信息和公共政策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人才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规划纲要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的领导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人才发展重点工程实施办法,并根据实施情况对规划纲要及时进行调整。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完善规划体系。市直有关部门要以本纲要为依据,编制行业、系统的人才发展规划;各县、区(市)要根据本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制人才发展规划或计划,并把人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开展人才发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规律,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充实人才工作力量,不断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大力宣传中央和省的人才发展战略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宣传市、县人才发展的重大举措、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检查评估。建立《规划纲要》实施反馈、评估和调控机制,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要对各县、区(市)人才工作进行检查,每三年要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对策建议,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人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把规划纲要实施作为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