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回引“还巢”人才120余人,落地“还巢”项目40余个,催生“还巢”经济近12.5亿元……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精准引才新途径,不断夯实基础、优化服务、搭建平台,全面实施“凤还巢计划”,利用“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积极引导和扶持余庆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使“还巢”人才逐渐成为驱动余庆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
注重保障培植“还巢”沃土。县委高度重视“凤还巢”工作,设立了“凤还巢”办公室,对“凤还巢”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在乡镇设立了“凤还巢”工作服务中心,村(居、社区)设立“凤还巢”工作服务站,各明确1名专职信息联络员,负责本辖区在外人员和“凤还巢”人员创业就业基本情况统计和政策宣传服务等,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凤还巢”工作格局。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扶持方式推动微型企业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余庆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等系列政策,对“凤还巢”创业情况提供优质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对返乡创业人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项目选择、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还巢项目”在人才引进、金融服务、优化环境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按照不低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包含非税收入) 3%的标准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做到人才资金优先投入、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仅今年,财政共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862万元,其中安排100万元人才创业就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凤还巢”人才项目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对纳入市级重点管理和县级储备培育的人才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匹配工作经费,鼓励和扶持“凤还巢”人员创业就业,培植“还巢”沃土。
多元并举搭建“还巢”平台。依托各类在外办事机构、老乡会、商会等社团组织,准确掌握余庆籍在外优秀人才基本情况,建立县、镇、村三级《余庆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及信息共享平台,按照户籍属地管理原则,对487位库存人才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筛选出100名重点引导对象,安排专人“点对点”联系和服务。通过常态化的沟通联络和跟踪走访,及时掌握我县在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信息,适时更新完善县级数据库,为实施“凤还巢计划”精准引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以联谊会为平台,不定期组织“凤还巢”创业人员与外出创业人员开展联谊活动,加强对外宣传联络,及时掌握和反馈项目、人才信息,不断增强在外成功人士的故乡情结,增强回报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建立余庆籍在外成功人士QQ群、微信群等,吸纳余庆籍在外成功人士和“凤还巢”创业企业入群,配备专人管理,发挥网络群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在线联系、视频互动等,加强与在外成功人士的经常性联系,推动“在家人才”与“在外人才”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建立网络信息咨询平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各类创业协会和合作社,为“还巢”人才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创业服务。统筹松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龙溪工业园、白泥工业园等载体资源,建立余庆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对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回乡创新创业的余庆籍人才,优先推荐进入园区,优先提供厂房,优先进行创业指导和服务,优先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
产业集聚筑牢“还巢”根基。实施“项目+人才”回引计划,充分依托余庆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精心策划一批适宜“还巢”企业创业的项目。借力大旅游建设和大乌江镇红渡景区——“旅居农家”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有机结合,成功回引余庆籍在外优秀人才骆地刚、黄大荣、刘丰等22名创新创业人才先后回乡创业, 以“茶”为文化主题,兴办余庆红茶、玉龙、凤香园、茗园春等几家茶叶加工企业,9000多亩绿茶铺满高低山峦,“有景观、有食宿、能致富、能带动”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利用余庆县烟花爆竹产业园被贵州省发改委列入2014年支持各县市特区实施的150个重点特色产业项目之一、定位100亿级园区打造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烟花爆竹产业。近年来,余庆籍在外优秀人才张劲松、昌松、付贵忠等16名创新创业人才先后回乡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成立了“正茂烟花爆竹厂” “美景烟花公司”和“飞龙烟花爆竹公司”等,解决8000余人剩余劳动力就业,年销售收入达上亿元。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打造以乡村生态观光、山水体验、农耕文化为特色,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文化旅游精品。以白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成功回引余庆籍在外优秀人才云南商会会长殷仲勇返乡创业兴办江北生态观光园,投资1200万元,成立了“贵州长林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高端水果种植5000余亩,建设产品深加工厂1个,带动农户200余人,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县人才办) |